开云在线登录

【南医人】南方医院智发朝:登山知山之高,临海知海之大

时间:2024-04-30 10:45:46  来源:南方医院   编辑:张淼  作者:李香  点击:

前探,进镜,轻旋。每一次,当他手持内镜,镜身在掌心滑动,镜头自信地探向幽暗的管道深处,就仿佛能听见器械与血脉水乳交融的合奏。

消化内镜作为一种微创技术手段,是消化内科发展的一大利器,通过内镜,医生可以直接、清晰地看到患者消化道内的真实情况,以更加微创、舒适的治疗方式,更为精准地判断,直接切除病变,治疗疾病,又能完好保留器官完整性及功能。

当然,这也是南方医院消化研究所所长智发朝教授深耕数十年,得其神妙,最擅长的领域之一。

从医近四十年,智发朝赞誉无数,光环满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主持人、国家首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称号获得者、南粤百杰、广东省丁颖科奖获得者等。

如果纵向回览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以每10年为一个阶段,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他的发展足迹:

第一个10年,稳稳扎根,立足临床,跟过很多不同方向的老师,消化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统统拿下;

第二个10年,鱼跃深渊,以临床为基础,找准方向,大胆前进,迈步于国内前沿,开拓南方医院胆胰疾病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时代;

第三个10年,敢于破顶,瞄准世界疑难,突破小肠盲区,达到国际前沿,开拓小肠镜技术临床应用研究及肠道炎症性疾病治疗新时代。

1985年,智发朝大学毕业后进入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即现南方医院)消化科(全军重点学科),师从周殿元教授。周殿元教授是国内最早开展消化内镜的先驱者之一,也是国内纤维结肠镜临床应用的开拓者,曾为多名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治疗。

他说,周教授,以及科里众多前辈为培养他花了很多心血。

“我个人感受非常深,一毕业,很多教授都带过我,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优势,眼界也打开了,成长道路也就更宽广了。”

不仅如此,当他还是主治医生的时候,就在学会担任秘书,经常接触各行各业、各大单位的专家,眼界再次得到开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二十世纪微创技术的典范”,国内开始探索胆胰疾病的内镜治疗方式。刚开始时,手术耗时长,病人很痛苦,成功率不高,并发症却挺高。经过数年实践,尽管有些进步,但脱不开“土方法”的囚笼。

此时的智发朝凭着扎实的临床实践、开阔的眼界以及对内镜技术的浓厚兴趣,早已枕戈待旦、跃跃欲试。

1997年,智发朝被正式派往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学习ERCP(内镜下胰胆管造影)及相关技术。

“当时在整个消化内镜领域, ERCP最难做、最有风险,但在我看来,也是最有魅力的。”

三个月后,智发朝带回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ERCP技术,效果立竿见影,手术时间大为缩短,成功率大幅提升,舒适程度大大提高,并发症大大降低,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及胆源性胰腺炎等疾病的死亡率出现断崖式下降,南方医院胆胰疾病内镜治疗很快迈入国内先进行列,在中南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更是稳居龙头位置,当时,几乎所有全国性的胆胰疾病操作演示或大会讲座,都会有南方医院的声音和身影。智发朝该项技术荣获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并出版专著,培养了国内一大批医生。

“能让病人或者同行,一说去南方医院,看什么病,得找某专家就行了,这是特色和优势,也是老百姓最在意的。”

“当时前后学习了三个多月,时间不长,去了以后香港指导老师现场演示后,对我说,来,你做一个给我看一看,没想到20分钟我就做完了。”

是的,心中有竹,方能成竹。要达到一点既透,重要的是前期的积累。

在2003年以前,小肠一直是公认的消化领域的诊断盲区,全世界都无法观察到全小肠,导致小肠疾病诊断率极低。智发朝及其团队也早早就瞄上了这块处女地。

2003年,智发朝作为该技术先锋代表,被派去日本,跟随“双气囊小肠镜”发明者山本博德教授仅仅学习了两个星期就全部掌握了技术核心,南方医院又一举突破小肠镜盲区,成为全国第一批引进并开展小肠镜的医院,全国各地小肠疾病患者都慕名前来南方医院求诊,短短3年就高达1500例,成为国内开展小肠镜检查例数最多的医院,南方医院的小肠疾病诊断率从20%跃升至95%。

智发朝还因此与山本博德教授合作出版了专著《双气囊内镜学》,这也是国内第一部、目前唯一一部双气囊内镜学专著。同时,智发朝作为第一作者在美国的权威杂志《GIE》发表首篇由中国人撰写的该领域论文,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他还牵头制定《中国小肠镜临床应用指南》,在第一届、第二届世界小肠镜会议上,均代表中国专家作大会报告,该项技术并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惠及同行,造福国内更为广大的患者,智发朝带领团队积极培养全国各地学员,现在在中国小肠镜领域活跃的很多专家都来自南方医院的培训。

时代再次滚滚向前,微创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的主流趋势,作为核心技术的现代消化内镜技术发展也日趋成熟,内镜下的检查、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何在新器械、新技术的应用上与国际保持基本同步,“无腔不入、无孔造孔也入”逐渐成为智发朝及其团队努力的新方向。

2008年,经自然腔道内镜技术(NOTES)问世,当时该项技术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被誉为内镜领域里程碑式的技术。南方医院又一举成为将这项技术应用于人体诊疗的极少数医院之一,智发朝教授再度成为该领域的技术先锋,帮助那些常年在各大医院辗转无效、饱受痛苦的不明原因腹水患者明确诊断,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成功治愈,有效诊断率达92.3%。同步进行的临床研究成果也被nature系列杂志列为当年全世界研究热点,认为该研究达世界领先水平,影响巨大。自此以后,不明原因腹水这项疑难杂症被彻底攻克,成为南方医院消化科的常规优势技术。

2013年,他带领团队还把眼光投注到益生菌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在在脆弱拟杆菌的开发应用方面,先后获得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自主研发创新1类活体生物药脆弱拟杆菌活菌散(SK08)获国家NMPA颁发临床批件,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Ⅰ类新药脆弱拟杆菌灭活型(SK10)于2022年10月获得美国FDA的临床许可(适应症是化疗相关性腹泻),现已在美国完成Ⅰ期临床试验。

2017年,《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重要综述,回顾与展望当前国际上新一代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益生菌产品的研究与应用,智发朝团队正在研究的脆弱拟杆菌ZY-312菌株名列第一,被认为有可能成为全球首个用脆弱拟杆菌开发的活体生物药,该项研究并获得国家863药食同源专项支持。

2023年5月,团队又在国际微生物学顶级学术期刊Microbiome杂志发表一项重大发现:证明母代西式饮食可能导致后代对CD(克罗恩病)肠炎的易感性增加,这将为CD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新的治疗思路。

甚至迄今,智发朝团队一直保持这种前沿探索,不断发现新领域,和高含金量的科研产出。

说到这里,最惊讶的应该是院内的同事了吧。

是的,就这么一位消化领域的“大牛”,行事却极其低调,院内同事很少能在公开场合见到他的身影,很多年轻一辈也是早早就听闻他的大名,但在院工作多年,都是“久闻其名,不见其人。” 但,如果您去门诊,去病房,还是经常能见到他的,他到现在还依然保持大量临床一线的工作,还带医疗组、出门诊,做内镜,他所在医疗组也是全科病人最多的,仅2023年就收治了1500多名病人。

科里、院内、行内,有数不清被他培养过、带过、帮助过的年轻后辈,都在感念他的博爱、豁达和不遗余力的栽培。

“非常平易近人,非常接地气。手把手教导我们怎么去做,怎么接待病人,怎么谈话。即便不是他的学生,也是一视同仁。”

“会很放手去培养科里的新人,大家在上手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只要一个电话,他随时都会赶过来。如果时间充足,他会一直陪着我们,做好接台保障,让我们心里有底,大胆往前走。”

是的,作为南方医院的经典王牌学科之一,从上世纪70年开始,消化科开创了国内消化病领域治疗的一个又一个新纪元,让无数患者得到有效诊治,让他们的生命重新又焕发生机。

而且,在以周殿元、张万岱、袁爱力、张振书、姜泊、刘思德、智发朝为代表的消化领域大家风范代代相传的“育新”文化传承下,这个学科展现出无穷的生命力,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后辈在郁郁葱葱成长,从他们眼中的光芒,我们看到了,这个王牌学科,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箴言选录——

★医生的职业成长漫长而艰苦,刚毕业你是最基层的人,有些让你开心的事情,一定也有让你不开心的事情,会受到一些不尊重,甚至委屈,但当你逐渐能够帮助患者解决更多的问题了,当你逐渐能发一些高质量的文章了,你要相信,一切好的,最终都会到来。

★医生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解决临床问题,帮助病人解决问题,帮助病人重新获得健康,其他都是核心以外的东西。

★实用性是医学科研的根本,医学科研的终极目标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我常常跟我的学生说:不能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只有‘接地气’才能‘高大上’。

★亚专业发展,方向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那是不是方向不好的就一定发展不好?也不一定,关键看怎么对待。就像我们现在选专业一样,热门专业就一定是好的吗?冷门专业就一定不好吗?其实还都是人做出来的。表面上看起来冷门的方向,一样有它的魅力所在,关键看你怎么做。

★每一个在南方医院历史舞台上待过的人,都要争取成为一名旗手,大阵地有大旗手,小阵地有小旗手,成为旗手的,无论过了多少代,他的名字永远留在南方医院史册上,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链接———

智发朝,医学博士,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省南方消化病研究所所长、广东省胃肠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主持人、首届 “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广东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南粤百杰)、首届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第十三届广东省丁颖科奖获得者、广东省委保健委员会干部保健专家。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营养学会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及脾胃消化专业委员会第四、五届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CDE药物评审的现场及会评专家,国家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评审专家。

四十余年来,一直工作在医教研第一线,曾赴香港、澳大利亚、日本进修学习,是我国有影响的消化病及消化内镜专家,尤其在小肠疾病、胆胰疾病、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方面有较深造诣,在国际及全国学术会议上演讲及操作演示超660场次。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重大新药创制)1项,是广州市创新领军团队第1核心成员。

以第1作者“小肠消化内镜技术临床应用研究”获201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华支睾吸虫病的内镜微创治疗”获2004年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以Ⅰ类新药SK08为代表的从肠道共生菌到活体生物药的转化与研制”获2023年广东省优秀医药成果奖,以第2作者“脾虚证的临床实验研究”获得1996年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第1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84篇,其中J Hematol Oncol、Microbiome、Theranostics、BMC medicine、Cell Reports、JCC、GIE、Ooncogen等SCI杂志80篇,部分工作被《Nature Review》和《Nature Microbiology》列为研究热点。主编出版专著《双气囊内镜学》、《胆胰疾病内镜治疗学》、《消化内镜护理及技术》、《中华医学会视频教材“小肠镜操作技术”》、《名家经典手术展示“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术”》5部。

主持并联合协作团队研发的自主创新1类活体生物药SK08(脆弱拟杆菌活菌散)获得国家NMPA颁发的临床批件(适应症是肠激惹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联合抗PD-1/L1单抗治疗晚期实体肿瘤),其治疗腹泻型肠激惹综合征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Ⅰ类新药SK10(脆弱拟杆菌灭活型)获得美国FDA的临床许可(适应症是化疗相关性腹泻),已在美国完成Ⅰ期临床试验。团队在脆弱拟杆菌的转化研究领域居世界领跑水平。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33号

粤ICP备05084331号  南方医科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