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在线登录

学生为导师周殿元建纪念馆(图文)

时间:2013-09-06 00:36:04  来源:南方医院   编辑:  作者:宁习源 吴剑鹏 李梦媛  点击:

9月3日,南方医院消化病研究所里举办了一场简单而特殊的导师纪念活动。去年8月26日,我国消化医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南方医院传统名科消化内科元老周殿元教授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7岁。他的学生、如今纷纷成长为国内大牌消化专家的中青年教授们经过一年的精心筹备将他的办公室改建成周殿元纪念馆,以永远怀念敬爱的导师,发扬老一辈医学家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并更好地传承给年轻医者。

医院副书记何明军,老一代消化专家代表张万岱、冯福才、袁爱力、潘德寿等,周殿元学生代表杨希山、张振书、姜泊、张亚历、智发朝、肖冰等出席开馆仪式。全体人员向周殿元的铜像三鞠躬,表示悼念。数十平方米的纪念馆立着由广州美术学院精心设计的周殿元铜像,同时陈列着他毕生的医学著作和学术荣誉,还有他从医60多年来使用过的各代消化内镜以及那些沉甸甸的手写病案。

何明军指出,在这样一个令人肃穆敬仰的铜像面前深切缅怀周殿元老教授的同时,也重温和领略他为医院学科和医学事业所做的贡献。周殿元教授兢兢业业,为医学事业和消化内镜的发展奋斗终身,是所有从事医者学习的榜样。周殿元纪念馆必将成为南方医院一个重要的文化教育基地,引导和激励一代代医学晚辈像周殿元教授那样勇攀医学高峰,为人民医疗卫生事业奉献终身。

掌镜中乾坤

引领国内消化内镜的“地道战将军”

周殿元教授是南方医院专家组成员、军队专业技术特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是我国著名消化系病、消化系肿瘤及消化内窥镜专家,国内开展胃肠镜的先驱者之一,也是国内纤维结肠镜插镜技术及治疗技术的开拓者,著名胃药“三九胃泰”的主要研制者。

周殿元纪念馆呈现了周老在医学领域不断耕耘的奋斗史,以及在他带领下的南方医院消化内镜事业的成长史。1974年,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现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从日本引进了第一台纤维结肠镜,当时国内也有一些医院引进了该仪器,但顺利达到盲部的成功率很低,“大家都在摸索,但没有人摸得透彻”,当时与周教授一起研究该技术的消化科同事潘德寿回忆,周教授有个优势条件是懂日语,他找来日语杂志研究,“图书馆一到星期日,日语杂志一来,周教授第一个拿来看。”当时正值文革,受左的路线影响,科里党支部不支持他的研究,将研究小组的其他成员调去干校,从而让他孤立无援。周殿元并没有因此受影响,依然潜心攻克技术难题。为了弄清结肠镜在人体肠道内的走向,他常常在X光的直接照射下摸索研究,将这些一一绘成详细的图像,成为后来国内医生必学的教材。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978年,纤维结肠镜送达盲部成功率达9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又创造性地开展慢性胃肠疾病病因学、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检新方法等研究。1998年由他主持完成的“幽门螺杆菌与海尔曼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致病性及诊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9月20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发通令,给周殿元记二等功。

周殿元教授还是著名胃药“三九胃泰”的主要研制者。当时,周老身边很多人胃部不舒服,又没有很好的药物可以治疗这种疾病,周老便经常上山采药,还自修针灸和中医,后来他把九里香和三桠苦一起煎药治疗胃痛。一试,治疗胃痛还真的见效。周老便把这种中草药叫做香桠合剂。随后,香桠合剂发展成了六七味药材的中草药,后来就起名叫三九煎剂。1985年,三九胃泰投入市场并迅速获得成功,至今仍受大家欢迎。

因为诊疗技术精湛,他长期担任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工作,曾多次奉命赴京为包括邓小平在内的数十位中央及高级首长做检查、治疗,堪称“当代御医”。也因为人体肠道就像一个弯弯曲曲的地道,也有人把周殿元教授亲切的称为“地道战将军”。

系薪火相传

消化界桃李满园的一代名师

现任南方医院消化病研究所所长、消化科主任姜泊教授一直忘不了,导师周殿元对他发的那次火,也是唯一的一次。1992年,在北京301医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工作了10年的姜泊考入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1997年,姜泊博士毕业,按照部队“从哪儿来回哪儿去”的惯例,他将回301医院。但是,导师周殿元看好他,决意把他留下,培养成学科带头人。

妻儿都在北京的姜泊却不情愿,背着周殿元向总后勤部和学校表达了回去的意愿。分配决定下来后,姜泊跟周殿元汇报:“我已经分回了301”。72岁的周殿元震怒,他拍着桌子对姜泊说:“想走,没门!”说完就把姜泊撵了出去。当晚,他就通过组织的关系把姜泊的分配改派回来。

老教授其实用心良苦。他年过古稀了,希望消化内科后继有人,有意识地从自己的学生中物色、培养储备人才。“当时我不理解,现在我非常理解,”提起这段往事,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主任的姜泊无限感慨,“在我人生的轨迹上,如果没有他的强行挽留,我可能走不到今天这样。”

在学科工作上,周殿元总是给予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那年博士毕业后不久,组织就派姜泊去青藏高原代职。周殿元十分支持,他在家中为姜泊设宴践行,说:“吃了这顿饭,到那儿好好干。”姜泊在格尔木市解放军22医院代职一年,期间,在周殿元的帮助下,他为青藏高原引进了第一台电子内镜,提高了边防医院的医疗诊断水平。在姜泊眼中,周殿元教授与他亲如父子。在他看来,周老对学生甚至比对自己的子女还要好。为了学科发展,对留校的学生,他会帮忙安排工作,并从生活上关心、解决学生们的实际困难。但子女中,有谁想让父亲帮忙找份好点的工作,他却不予理会。

“明德惟馨,高风亮节励后人;大医精诚,丰功伟绩垂青史”。周教授培养了近80名研究生,学生遍及全国各地的医疗前线,一些学生在国外也开始崭露头角,真正将消化学科发扬光大。他用自己的辛劳创立了南方地区唯一的全军消化疾病研究所和消化系病全国重点学科,学生姜泊、张亚历、肖冰、刘思德等教授目前都是国内著名的消化专家。当挑李满天下,学生个个都成为医学界精英时,从来不知疲倦的周殿元,却突然地走了。

晚年周殿元

不辞劳苦工作到最后一刻

周殿元对待患者的用心和态度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2004年,南方医院随第一军医大学整体移交广东省,当时79岁高龄的周殿元教授动情地对记者说,“我将在9月1日离休,到时我是部队的离休干部,同时又被聘为南方医院的医生,工作并没有间断。在以地方工作者的身份工作时,我仍然会保持军队一贯的优良传统,身体力行,救死扶伤,一直到我不能做为止。”说完,满头白发的周殿元又像往常一样,急匆匆查房去了。

周殿元晚年每周在南方医院出两次门诊,他保证与病人至少半个小时的交流时间,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他看过的疑难病例都会清晰地记录下来。南方医院消化科每周为他安排一次教学查房。很多学生抢着要跟周教授查房,学习他对疑难病例的诊疗思路和方法,由于学生太多,只好让他们排队轮候。

在老同事潘德寿看来,周殿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作狂”,经常熬夜工作到凌晨2、3点,忙时更是通宵达旦。老伴劝他休息无果,干脆在他办公桌上设一个闹钟提醒。几十年的工作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在去世前的几天,他还熬夜查资料至凌晨6点。

为事业劳碌一生的周殿元,年轻时热爱踢足球,脚法很棒。在物资缺乏的年代,他常去山里打野味,“他枪法很好,打的野味可供全院的人吃一顿。”姜泊说,晚年从医疗一线退下来的周殿元,常跟他提起年轻时候的往事。

晚年他的时间总是排得满满的,偶尔得闲,会看看足球比赛,也会拿着相机和老伴游览山河名胜。消化科里开联欢时,他会兴致勃勃的上去唱段京剧,每次都唱《肖何?月下追韩信》;在家高兴时,也会来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2012年8月26日,由于心力衰竭,周殿元教授安详离去。在他的告别会上,没有哀乐,《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激扬旋律贯穿始终。

“毕生功德岂需殿冕,七秩辛勤亦要元息”。周殿元辞世后,他的学生们提议将他生前的办公室改建成一个纪念馆,并筹划设置“周殿元基金”,以此鼓励在消化学科领域有贡献的学者。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33号

粤ICP备05084331号  南方医科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