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在线登录

通识教育部举办“人类学工作坊”探秘有趣又有料的人类学之旅

时间:2023-05-09 16:33:52  来源:通识教育部   编辑:张淼  作者:高一飞  点击:

近日,一场题为“人类学是什么?”的参与式工作坊活动在学校本部体育馆举办。主讲人是通识教育部高一飞教授,她带领参与工作坊的老师和同学,围绕四个问题开展人类学探秘之旅。

工作坊是通识教育部为满足同学们对于数学、物理、哲学、人类学、社会工作等领域的了解需求而设立,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带领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一期或几期工作坊,不足以让学生们掌握一个学科或领域的系统知识,但足以成为一个让学生们跨入大门、开始探索的起点。”通识教育部相关人员介绍。“人类学是什么?”是工作坊的第一期主题。


人类学是什么?

对于人类学的概念,高一飞没有直接给出抽象的定义。而是从大众对人类学的刻板印象、人类学的词源解释、人类学的由来、人类学现有的分支构成等角度进行讲述,让大家从“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到多角度理解人类学。其中穿插了对《文化模式》《菊与刀》等人类学名著的介绍。

从词源上看,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学问;其产生是因为新大陆的发现和殖民的需要,迫使西方人思考——如何认识那些在体质上、语言上、文化上与我们迥异的人?人类学从生物性和社会文化性两个方面研究人类,分为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考古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分别探索人类在身体、语言、历史、文化习俗上的多样性。

人类学做什么?

人类学研究谁呢?高一飞说道,传统的人类学研究他者(others),也就是那些与我们自己的社会文化有所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希望通过认识他们更理解自己——探索人类心智的同一性,探索“他者”与我们的差异,探索“他者”、我们各自的特质。

那么人类学研究“他者”的什么呢?——文化。关于什么是文化,有或具体或抽象的解释。人类学之父的泰勒在《原始文化》(1958)中给文化下的经典定义是“文化……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包括了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范可在《什么是人类学?》一书中抽象地定义了文化:文化就是我们思考、行动以及互动的方式。

总之,文化是习得的、共享的、象征的、包罗万象的、整合的。只要有人,就有文化的实践、建构、展现、逃避、整合和误读。大多数时候,人们往往意识不到文化的存在,好比鱼不知水的存在。

人类学关于文化有两个很重要的观点。一个是文化的整体观:文化是一个整体,文化的各方面是紧密联系的有机体系,不能分割开来孤立研究;在研究人类文化的任何一个方面时,都要着眼于与它有关的其他方面,即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人类经验的众多方面;通过研究人类生活的任何一方面,也能洞见人类文化的全貌。另一个是文化相对论: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一切文化都是相对的、平等的;这种观点后来也成为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交往的一个伦理原则、研究方法,即把一个文化或一种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文化与社会语境中加以理解和对待,避免用自己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其他文化,反对种族中心主义,试图消解人类意识中普遍存在的自我中心主义思想。

人类学怎么做?

高一飞谈到,人类学有其独有的研究方式——民族志研究(ethnographic research),指的是研究者直接深入到社会生活中,与研究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记录、解读、再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对世界的理解。民族志研究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带着“泥土芬芳”的名称——田野工作(field work),这一概念并非人类学独创,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首先被博物学家使用的学术词汇,用于描述“野外作业”。之后 “田野”的概念被引入人类学领域,作为民族志工作的重要注解,并被发扬光大,为人们熟知。

后来民族志研究作为一种理解“他者”和人类文化的有效研究方式被越来越来多学科借用,它的别称“田野调查”、“实地研究”也逐渐成为方法学的流行词汇。但无论怎样称呼,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关键词都脱离不开对所研究现象和对象的参与、经历、解读和再现。

民族志田野工作的标志性资料收集技术是参与式观察,研究者需要与所研究社区建立长期的友好关系,获得合理的地方身份,并学习如何像当地人一样行事,努力从“外来者(outsider)”变成“圈内人(insider)”。最理想的状态是,无论研究者是否在场,当地人都能如常行事,并且愿意回答研究者所提的有关自己文化的问题。这样研究者就能充分理解甚至共享当地人的文化,进而可以将其再现和描述出来。

民族志研究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帮助我们获得对研究对象的四个层次的理解,即“人们说他们相信什么、想什么和做什么“;“人们实际上做什么“;“人们真正想什么,真正相信什么“;以及“以上三点的具体情境”。

人类学与我们何干?

高一飞认为,人类学将在三个方面给予我们启示:

一是发现和重塑自己对世界的看法。面对多元、复杂的人类学社会文化,既需要科学的解释,也需要意义的阐释。人类学所提供的文化整体观和文化相对论是一种开阔而成熟的世界观,提醒我们反省以自我为中心的天然倾向,也告诉我们如何与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及文化相处;人类学研究所创造的“内卷”、“地方性知识”、“解释的再解释”、“疾痛”(区别于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等概念,为理解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了有概括力、有解释力的分析框架。

二是人类学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世界关系。人类学的想象力在于见微知著,通过个体的境遇与体验,洞悉个体与社会文化的联结。反过来,它也教会我们将自己的经历放到时代的情境中加以看待和对待。

三是为你所从事的研究提供有力量的方法。人类学所专长的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适用于研究态度、观点、感受、意义、行为、社会过程、事件、角色、关系、组织、社区和人群的,能深度地、综合地、整体性地描述各类社会文化事项的非定量化特征。随着学科交叉,以及研究对象的多元化、复杂化,除了传统的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人文社科研究之外,质性研究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共卫生、医学、护理学、管理学、心理学等领域研究,研究主题涉及人群健康、社区卫生、全球卫生、医患关系、组织文化、公共卫生干预、卫生政策、医院管理、药物疗效评价、治疗依从性、疾病污名化等诸多领域,质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式研究方法已经成为各学科方法论的重要趋势。

工作坊最后,高一飞向大家推荐了一些人类学读物,有讲述有趣田野故事的学术小品,有西方的人类学经典,也有中国本土人类学家的小说体民族志,还有与医学相关的人类学研究著作,以便对人类学有兴趣的同学们开展自主学习。

640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33号

粤ICP备05084331号  南方医科大学版权所有